让 翅 膀 飞
——谈学生个性的培养
江大附中 丁 波
蓦然想起了那些诗句,“因为有天空,所以我需要翅膀;因为有翅膀,所以我一定要飞翔。”“天空没留下鸟的痕迹,但我已飞过。”用这样的诗句开头来谈有关个性的话题,是因为我始终相信,“人个性的自由飞扬”就像翅膀在天空飞一样,是人与生俱来就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和本能、最高尚的道德和情怀、最浪漫的梦想和行动。“不管有没有鸟儿飞来,天空总在等待着;不管有没有飞翔的机会,翅膀总在准备着。”是的,如果我们这些教师缺少这样的信念,再去谈人个性的飞扬,就毫无意义,再去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,就是隔靴搔痒。
什么是人的个性?是“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,包括性格、兴趣、爱好等。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,在一定社会条件下,通过社会实践活动、接受教育等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特性。”什么是个性的培养?“个性培养教育,就是对于不同的受教育者,根据其自身的个性,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。这要求在实际工作中,教育者一方面在思想上有意识地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、积极、自由的发展,同时要善于培养受教育者的自主性、独特性、创造性以及个性的完整性。”从上列二个定义中,我们是不是能提炼出以下几个信息:第一,个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,后天环境的影响、培养教育、自我协调都在此基础上产生作用。第二,承认、尊重、包容和保护个性的差异性和多样性,是个性培养最本真的原点。第三,个性培养的目的是“让你更像你”,而不是“要让你像我”。第四,个性培养需要有“积极意义”上的方向感。由此,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升华出这样的信念:尊重个性就是尊重人性,是人文主义精神最重要的基础价值观之一。个性培养更注重“解放”,而不是“束缚”;注重“差异”,而不是“统一”。
中国的学生缺少个性、缺少创新意识,这已经是一种基本判断。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多,如果只是把板子打在教育和我们教师的身上,似乎太冤枉了一点。任何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,总是扎根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土壤中的,而中国传统的文化与道德,是不太容忍个性的张扬的。这样一种文化基因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。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别无选择,更多的时候,我们必定只能选择一条事倍功半的道路去艰苦的行走,我们必定只能在“生存”和“生长”的矛盾中用力的较劲,这就是我喜欢用“悲壮”这个词来形容当下的我们的原因。
从字面来理解,“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”是一种纯粹的技术问题。但是,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,那么,恰恰就进入了一种误区,就像当下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一样,我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,任何技术手段,都需要通过正确的价值取向来实现其正向功能。如果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,我们越“专注”、越“刻苦”、越“负责”,对学生的“摧残”也就越深。这一点,在学生个性的培养问题上体现得格外重要。所以,当我们在思考“如何培养学生个性”这个问题时,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框架下,我们还需要确立以下几个理念:第一是以“自由、平等、博爱”为主要内容的普世价值观。第二是以生理学和心理学为中心的科学的人类学知识体系。第三是以教育学为核心的现代教育观。第四是以“真、善、美”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观。
再回到文章的开头。鸟儿的翅膀可以不美丽,但只有在广阔的天空中飞翔,它才是灵动和有意义的。人的个性可以不完美,但只有有足够的空间张扬,它才是健康和完整的。一只鸟儿,你即使给它最高贵的笼子,不给它飞翔,那也是一种“美丽的残酷”。一个学生,你即使给它最精致的呵护,不给他自由,那也是一种“温柔的伤害”。“民主、平等、尊重、理解、包容”,当我们这些教师,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,真正能言行一致的体现这样的一些价值观,学生的个性如何培养,也就不再是个难题。
让翅膀在天空中飞,就这么简单。